彭艳,男,1971年11月(农历)生于安徽省宿松县,1994年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前身)轧钢机械专业本科毕业,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同年留校任教;1997年3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入燕山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000年9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在燕山大学材料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工作;2002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彭艳作为燕山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是燕山大学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轧制设备及成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主持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及多项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项目;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004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1等奖(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2等奖(2002年度)、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市长特别奖(2005年度)及软件专利各1项。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29篇次。第5届河北省高校骨干教师,2004年度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4年度河北省科技十大杰出青年,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一次,秦皇岛市青年科技奖,第七届河北省青年科技奖,河北省优秀博士后称号,2005年度河北省优秀青年,2008年度河北十大杰出青年。
机械工程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生于70后,却早已成为燕山大学最年轻的博导之一;他是轧钢界的专家,却在上大学后的第一封家书中将“轧钢”写成了“轨钢”;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却豪爽直率的像个北方汉;他曾被很多光环包围,但却能冷静地面对个人荣誉;他说过,“人生就是一个个不断地自我突破!”坚定的话语透着几分质朴,他在坚持不懈中追逐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他就是我校2008年“河北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彭艳教授。
“从事教书育人工作要有所为!”
从1994年到2004年短短十年时间,彭艳从本科毕业留校到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两年后进而晋升为博导;再到如今成为燕山大学轧制设备及成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型机械研究院副院长,在这些变迁里,浓缩了十几年来他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第一线,艰苦攻关、勇于创新的一段难忘历程。
彭艳教授认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要有所为。他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第一线。每年分别承担着本、硕、博的毕业设计指导或教学任务。虽然身兼教学、科研、行政等数职,但是彭艳教授却能很好地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看似矛盾,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有所为——‘做事’。科研工作是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为社会服务;行政职务是为学校、为专业发展做贡献,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是我的本职。我的平衡办法是白天以教学、行政、科研方面事务性工作为主,晚上、周末、假期以团队、科研工作为主。”
·独特的“标点”教书育人理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彭艳教授用其独特的“标点”教学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个教学理念,彭艳老师精辟地阐释到:“有位教育家曾经概括说,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教学规律为:本科生的教学为句号,硕士生的教学为逗号,而博士生的教学为问号。我觉得这说得很对。教师教学要首先摸清教育的根本规律,根据学生层次特点展开教学。本科生教学重点是传授知识,好比句号;硕士生教学教师确定观点,将如何论证留给学生,好比逗号;而博士生教学教师可以提炼一个设想,供学生去思考研究,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好比问号。”
在吸取他人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彭艳老师也有自己的定位,“在我看来,本科为打基础的全方位的学习,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要重视,尤其是大一上学期,如果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可能会走一些弯路。硕士阶段的学习既要全面打下专业基础,又要相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习惯很关键,它关系到学生一生的科研态度。博士学习则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我觉得,研究生的培养,最后要达到硕士毕业生能够独立撰写一篇象样的专业科技论文,博士毕业生能够独立撰写一篇有个人思想的国家级基金项目的申请报告。”
除了对上述“标点”教育理念的阐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彭艳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都默默地践行着这一独特的理念。
在教学方法上,彭艳老师采用的是一种“分号”的教学方法。他坚持因材施教,在执教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别将其分类加以教导。对于优秀的、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彭老师注重培养和加强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认真的态度。对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彭老师一边指点,一边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水平稍差、缺乏科研意识、比较浮躁的学生,彭老师则是耐心地手把手教。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彭老师的关心教导,使大家在自己现有能力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还能进一步增强彭艳老师所带的科研团队的凝聚力。
提到彭艳老师的讲课风格,研二学生张彩霞说:“彭老师思维变换很快,知识面非常广,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他都能够及时回答。在彭老师带的这三十多个学生中,每个人研究的课题都不一样,而彭老师能够及时回答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
对于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彭艳老师则采用一种“问号”的方法。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经常向学生介绍科研规律。在科研和课堂教学中,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个人“思想”,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关于这一点,学生王朋深有体会地说,“有时候,彭老师会给我们一个相对陌生的理论,帮助我们定下研究的大方向,但是并不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而是让我们自己提想法。最后,即使我们所提的想法进行不下去,我们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也会得到许多收获,还可能会发现新的东西。”
每个周六,在和研究生的学术讨论会上,彭老师经常会结合自身艰苦求学的经历,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座谈会上,有时候我会和大家说要乐观,要精神饱满,只有精神饱满效率才会高。比如说,我当初在东重上大学的时候,由于对专业不熟悉,给父亲写得第一封信中把自己所读的专业‘轧钢’写成了‘轨钢’。”彭老师边说边不好意思地笑了,“就是在这样对专业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开始了自己的专业学习。后来在老师的不断帮助和教导下,我逐渐对专业产生了兴趣,并慢慢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一直走到了现在。” 通过自身经历,彭老师教育学生,“一个人要学会主动去适应环境,不要对环境、对科研工作有抵触情绪;要学会积极面对,提高兴趣,加强自身能力,只要认真做好手头上的事,就肯定会有所作为!”
·在严谨中追求卓越与完美
在教学态度上,彭艳教授的严谨、严格是出了名的。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责任心。彭老师对记者感慨地说:“指导学生的工作就是良心工作,马虎不得。”他在严谨与严格中追求着卓越与完美。学生们对彭老师这一点都深有感触,而且充满了敬佩。
“我欣赏彭老师的地方很多,他确实是一个好的榜样,坚忍不拔,对我们严格要求。”机械设计专业研二的段婷婷感叹道:“彭老师让一位师兄按照商定好的研究课题写一个项目申报材料。我觉得一般人能修改10遍就不错了,可是彭老师帮着他一直修改了40多遍。先在电脑上看,打印出来再看;再在电脑上看,再打印出来……一直修改,隔一段时间再修改,因为彭老师觉得隔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更好的想法。还有就是师兄师姐们的毕业论文,彭老师都是要求先发一遍提纲,然后再发论文。每个人的论文他都会至少看上七八遍。他治学特别严谨,前一段时间,浙大发生抄袭事件,彭老师告诫我们绝对不能抄袭,要认真地学习,实事求是地做好研究。我觉得这些品质或许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关,就像数学题都会有一个得数一样,在他这种严格要求的影响下,我们渐渐形成了这种‘得数思维’——凡事都朝着那个点走。把这种思维带到生活中,就会形成一种严谨与坚忍不拔的品质。”
学生张彩霞也深有同感地说,“彭老师做事非常认真,他在给我们批改课题或是论文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面面俱到,且不说我们每一个人研究的课题都是不同的,就连论文里的标点错误或是错别字他都会一一改正。彭老师每周六都会给我们开例会,让大家自己做幻灯片,然后两两分组做介绍解说。他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团队成员之间更好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能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别人面前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因为不管在考研还是找工作面试时,这些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彭老师不光注重对我们进行知识上的培养,还更加注重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波澜不惊的正直
“正直”是领导、同事和学生们评价彭艳教授时用到的最多的一个字眼。彭老师为人很豪爽,虽然祖籍安徽,但却更像是个北方人。同事孙登月老师用“坦诚、直率、正直”六个字来形容他。
说起彭艳老师,机械工程学院许立忠副院长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直率的人,敢说话,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勇于说出来。”许副院长还曾在开会时号召大家,“彭艳老师刻苦的精神、直率的性格、不圆滑世故的为人,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
“彭老师很直率。他为人亲和,没有架子,让大家感觉特别亲切。他心直口快,就事论事。有时候会很直接地指出我们的错误,但是这对大家很好,能够指导和帮助我们。”学生王朋说道。在这一点上,彭老师自己却说:“我觉得自己有一点不很好的地方,就是喜欢当着大家的面批评某一个学生。因为我觉得这种错误可能具有普遍性,说出来就会起到警示的作用,预防更多的错误发生;所以有时候我会比较直接,不留情面。”
在十几年从事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彭艳教授一贯坚持要有所为:他最看重的是培养学生们的责任心,学习、生活的热情,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自学和思考的能力;他最想教给学生们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平和,而又不失个性的治学、生活和人生态度。记者觉得,在担任“教师”这个角色中,彭老师自己就像是一个“冒号”,引导着学生的创造、进步与超越;他又像是一个感叹号,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将来就会有所成就!”
从事科学研究,有着无数需要跨越的障碍,彭艳教授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记者总结他成功的秘诀主要有两点:“坚持态度决定一切”和“相信团队,依靠团队”。作为一名学者,彭艳教授一直用勤奋的脚步,努力追求着卓越与完美。他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将来就会有所成就”!彭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态度决定一切
无论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是从事科学研究,都是很枯燥的,这就需要一个人能够耐得住寂寞。“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有正确的态度,一切就都可以做到。” 这是彭艳老师自己的科研态度,也是他教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法宝。“我觉得做事应该坚持、持之以恒,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坚持就是胜利。我也会告诫学生,要他们踏实工作,不能浮躁。”
彭艳的同事李明说:“他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记得有一次写材料,他让给了我很长的时间,我周一的时候才交给他,而他周三就要往上交。所以那两天,半夜一两点钟他都还在修改我交上来的材料。在工作上,他会对我们比较理解,而对自己要求却很高。”
“彭老师是一位敬业的老师。他以前讲课的时候,一天中,只要没课,他都会在办公室工作、看书。他会坚持看一些研究领域的科研动向方面的资料。有些研究生可能会睡懒觉,比如说八点多才来办公室。可是彭老师从来不睡懒觉,每天都早早地就来到办公室。”从2000年起就和彭老师一起工作的同事杨利波老师边说边指着办公室东墙壁边上的一张有些凌乱的桌子,“他在这张桌子这儿工作了四五年的时间,虽然他看起来很瘦,但是给人一种干净、利索的感觉。后来做了行政领导,他就更加繁忙了。但是,与此同时,他的科研也是非常出色的。以前在研究所时,每天他都会晚上11点多,甚至是12点多才离开办公室。从彭老师楼下走过的时候,总会看到他屋子里的灯亮着。”
学生章建说:“彭老师有着严谨、勤奋的良好品质。他经常出差,出差前,总是提前准备好学术论文资料,以便在火车上查看,并且还对我们说‘看这些资料也相当于放松’。”
“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彭老师对待生活、对待科研的态度。”07级博士孙亚波说,“老师很用功,每次出差回来都会先回实验室,处理完事情以后再回家。天道酬勤,彭老师能获得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
“在为重点学科评估准备材料的时候,恰逢春节,当时很不好找人。我找到彭老师,他从初六就开始干活,从来没有抱怨过,而且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评估材料准备得很细,让校外专家对我们学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许立忠称赞道,“彭老师不管是不是节假日,对于工作都不会讨价还价,不论是学院还是学校的工作,他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彭艳教授的字典里没有“放假”这个词汇,“我们其实是没有假期的,有时候做不完的工作就会用U 盘拷回去,继续做。其实一句话,就是自己多干活呗!”就这样,彭老师用他的勤奋与坚持激励、感召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的团队我的团
彭艳教授带领一个主要由学生组成的稳定而又出色的团队,他在团队中的角色,恰如同事仇平所说,“我觉得在团队中,彭老师是核心人物,是领军人物。中心的评估检查,他都会自己做。团队进行的项目大部分都是他亲自参与并做出重要贡献的。”
在刘宏民老师的总负责下,作为具体工作的负责人,彭艳老师主要负责团队科研项目的实施和30多名硕士、博士课题的日常指导。看着自己带领的团队生机勃勃、充满创新精神,他感到十分欣慰。当谈到如何带领这支优秀的队伍时,彭老师说,“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希望非常重要,我对大家在工作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中尽可能多关心。”
对于这个科研团队,彭艳教授有着自己的期望和定位:“我希望我们的团队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团队。有水平,在传统行业有特色,能够稳定发展,有鲜明、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团结而又充满朝气。”同时,他还希望这个团队的成员在从事学术和科研时,能够做到个人学术水平提高与专业发展相结合,达到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有机结合,并持之以恒地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人不管到了哪儿都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和回报。”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彭老师内心真诚的自然流露。
“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除此之外,彭艳教授也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其实搞研究就是这样,一定得耐下性子,踏实下心,吃得了苦。”所以彭老师曾经调侃地说,在科研和学习工作中,做他的研究生,如果没有三个月睡不着觉的感觉那他就不合格;做他的博士生,如果没有半年神经紧张、身体虚弱那他也不算过关,“有时候人在身心极度疲惫,无奈之时,或许会不经意间突发灵感。”彭老师还讲到他95年读研时的一个经历,有一次,他经过一个礼拜的冥思苦想却一直弄不通的一个数值分析,终于在一天极度困惑的情况下突然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迎刃而解。
彭艳老师也很注重加强团队的文化建设,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至少应该保持这样的视野:多看新闻,尤其是凤凰网等网站的一些前沿的科教、人文类的新闻;关心政治但不热衷于其中,对国家要建立一种深厚的情感;更要及时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状况。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要有所了解和担当。
在彭艳教授的团队里,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和人情味。学生段婷婷向记者讲到这样一个事情,“我们课题组有个同学家里有事情请假。彭老师开会的时候提出来:‘什么时候、什么事都不要一个人闷在心里,我们是一个整体,大家可以一起去想办法一起去面对。’听了这样的话,我们觉得特别暖心。”
对学生学业上的严格要求并没有让彭艳成为学生们私底下议论的“老板”,平日里,学生们都叫他“先生”或者“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他更像是慈父和益友。彭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对学生们的细致关爱,让大家倍感温暖。作为老师,彭艳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是针对每个人的习惯提出来的。在生活上,他考虑很多,学生家里有事情,他都会主动关心、帮助;每一届的研究生有结婚的,他还会组织课题组的成员一起为他们庆祝。在学生们眼里,彭艳是一位随和、平易近人的老师,他一直用真心去关心每一个学生。
“彭老师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很关心人,每逢过节的时候,彭老师都会送给我们一些小礼物。像去年过“三八节”的时候,他就安排男生代表团队送给女生每人一个小礼物,给我的是一个小仙人掌。别人都说,能够被彭老师带,你们可真幸福。我们也都切实感到很幸福。”研究生张彩霞自豪地说。
研二学生徐利璞的生活费不够了,彭老师知道以后就借给他2000元钱,这让小徐心里特别感动。彭老师一直都教给学生先做人,后做事。每次例会课题报告结束后,他都会和学生们交流一些心得体会,“在周一上午,我会指导本科生做毕业设计。有时候他们会把遇到的困难和事情和我说一说。我觉得其实师生关系要有所界定。在授课的时候,我会树立自己是老师的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责任心去讲课;在其余的时间,我和大家都是一样的。比如说,过年的时候,我们会很放松,大家上午开完研讨会,下午就一起吃饭,开展集体娱乐活动,感觉很愉快。”
“彭老师平时能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我们。”张彩霞说,“前不久金融危机,一些师兄师姐都面临着就业危机,这时候彭老师找他们谈话,安慰他们、鼓励他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而且他不只是嘴上说说,彭老师和外面公司的合作项目比较多,他会把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推荐给那些企业,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
·相信团队,依靠团队
彭艳老师除了做到“生活中尽可能多关心”团队成员,还很注重培养团队内部的相互协调和合作精神。“合作的时候,他和我们是一种领导兼伙伴的关系。”同事杨利波说,“他带领我们的团队,在刘宏民老师的总负责下开展工作,彭老师起到具体的领导作用。同时,他不是把工作安排下去就不管了,而是和大家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做。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团队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彭艳教授成功参与并申报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他强调这主要得益于团队的力量。他讲到,在百分之百地投入去做好科研项目的同时,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有个座右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心中要有底线,任何时候都要有信心。要相信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另外,彭老师还谈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除了严谨认真的态度和自身过硬的技术而外,还要学会与人交往,要尊重合作伙伴,在技术上多与对方交流和沟通。彭老师自豪地说,“我在一个成套设备研制总包横向课题合作项目上,整整三个月,每次合作企业打来电话时,我总是在电话机旁立马接通,连打电话的人都吃惊地说:‘怎么每次电话一响,你就接了?!’”
提到彭艳的科研团队,许立忠副院长说,“他们的团队有很多人,如果遇到课题,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效率很高。这是一支让燕大机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的科研团队,而彭艳无疑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彭老师的埋头苦干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是他能够取得今天成就的关键。”在彭艳教授的带领下,正是这样一支团队,才能够完成高水平的重大工程项目和基金项目。
“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
在别人眼里看似枯燥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过程中,彭艳教授倾注了自己近乎全部的热情。他努力让自己的科研思想和意识始终保持活跃状态,让自己的科研成果紧跟学科热点和前沿。正是凭着这样的用心,彭艳教授带领其团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个人也有着很多被人艳羡的光环;但是在荣誉面前,他却表现得很冷静,在采访过程中也很少谈及个人的荣誉。当记者问及的时候,彭老师微笑着说,“我现在获得的荣誉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这主要得益于团队的力量,燕山大学的整体水平,学科的发展,前人的积累以及自身的努力。”
面对成绩,彭老师有着自己总结的一套“滚雪球”理论:“荣誉太多会让人头脑发热,但是我知道自己要冷静。这就像是滚雪球效应,只有在原来的基础上,雪球才会越来越大。其实现在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当你在一个起点处比别人稍稍多跨了一小步时,在下一个起点处,你就会处于优势,就会比别人又多跨了一小步,这就像是在滚雪球,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这应该是一种良性对比的参照吧。成就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成绩的取得也是一步步踏实积累起来的。”
学生李艳静这样评价过自己的导师,“彭老师最富个性的地方,我觉得还是他的心态吧。这里不光说是他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更多的是他那种能够平和地对待生活中的所有事。他曾经说过,他说人不能总是刻意追求一些东西,在你强求而不得的时候,要学会欣然接受你所面对的一切,只有接受了,才能去改变。他说,很多事情、很多理想都需要去坚持,只要坚持住,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另外,记者了解到,彭艳教授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曾放弃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对此,彭老师平静地说,“放弃出国,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和学术视野的拓宽会有一定影响,但是我觉得不后悔。我相信立足国内,不出去,只要努力了,也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些平淡的话语中透着彭老师不慕名利的淡泊。07级博士孙亚波对自己的导师评价道,“彭老师对待物质要求不高,对待学术要求却很高,他就是这样一名踏实、务实的老师。”
谈到过去取得的成绩,彭老师不时以淡淡的微笑来回应记者,他说,“教师的工作很累,因为要跟上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的步伐是不允许有任何懈怠的。”此刻,记者才明白,那些溢美之词为何会用在如此年轻的一位博导身上。正是凭着这种内心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彭艳教授才能够在看似寂寞的知识海洋中享受着冲浪的快乐,在一个个的自我突破中不断地追逐着人生的梦想!